王辰院士在第五届全国呼吸危重症会议上的专题报告:专科医师不可进一步局限于「亚专科」
在临床医学发展的漫长历史中,医生的临床执业范围也在发生着改变,从最初的「通科」(即包含了当时临床医学的全部内容),到之后的以专业为范围(如内科、外科),发展到今天的以专科(如呼吸与危重症医学、心血管病学)为范围。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在于临床医学发展的不同时期,学科所属知识技能的深度广度不同。而所谓「专业(Specialty)」和「专科(Sub-specialty)」的划分是根据医生所能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的体量来作出的。宽则泛,窄则专。广博会有失精深,精深则易失广博。
专科医生要在「博」与「深」之间寻找恰当的调定点和平衡点
当今临床医学所包涵的知识总量,已远远超过一个人倾其一生所能学习掌握的程度,因此,如何在「博」与「深」之间寻找恰当的调定点和平衡点,已成为医生职业发展与执业实践中的关键问题。
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多数患者在诊疗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都不会仅限于一种疾病或一项技术的范围,而是涉及到本专科范围内外的多种疾病或多项技术。
因此,作为一个专科医生,首先应具备本专科范围内各种疾病诊疗的通常基础,可以实施规范的诊疗,并且具备进行鉴别诊断的能力,懂得何时应当援求本专科内或专科外会诊。在此基础上,某位医生可在某个「亚专科」(英文中似无「Sub-sub-Specialty」的说法)——更准确地说,应称为「领域(Ambit或Area) 」——有所擅长,形成特长,这也是医生成长与发展的必然走向。
但是,绝不可因某一领域的「擅长」而偏废本专科内的其他领域,回避其他领域的临床诊疗工作。因为,当前的专科就是医学发展至今,临床上对医生知识技能广与深的恰当平衡点。只有掌握这一专科范围内所有病症的规范诊疗技能,才能敏锐进行鉴别诊断,自如合纵连横,实施有机的综合处置,也才适应带教住院医师与专科培训医师的要求。
医生的临床工作应以专科为范围,而不可进一步局限于「亚专科」
近年来临床学界有一种倾向,某一专科医师的执业范围似可以进一步分化聚焦至某一种疾病或某一项诊疗技术(所谓「亚专科」)的层级和范围。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基于现阶段的医学发展程度与临床诊疗需求,医生的临床工作应以专科为范围,而不可进一步局限于「亚专科」。
具体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PCCM)专科,我们每一个PCCM专科医师,都应该具备呼吸系统感染、慢性呼吸疾病、肺血管疾病、呼吸衰竭与内科危重症等专科内各领域的诊疗基础与技能,并在临床工作中不断巩固提升各领域诊疗能力与水平,才能在临床工作明辨诊断,标本兼治,游刃有余。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PCCM专科是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充分交融的结果,其中切不可出现仅做呼吸或仅做危重症的医生,这样会使PCCM专科本来存在的天然妙处人为地丧失掉,使从业者能力不足,出现划地为牢的局面,甚至酝酿专科的分裂,失却PCCM专科及专科医师职业生涯中的特有优势。PCCM专科的主诊医师(Attending Physician)在门诊和普通病房应当诊治PCCM专科各种疾病患者,不可过于局限于自己所擅长病种或领域。PCCM专科医师不可固定于普通病房或ICU,应当轮转。临床工作「谱」不宜窄于专科,在此基础上可以形成某领域特长,但日常临床工作不可不及其余,不可偏废其他,否则会独木难支。
切不可以将临床诊疗工作范围局限于、混淆于研究领域
医生应当分清临床工作与研究工作特性的不同。研究领域可以不厌其「窄」、不厌其「专」,进而求其精深的发现与创新,但切不可以将临床诊疗工作范围局限于、混淆于研究领域。
未来随着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医师执业范围有可能进一步分化,可能在不同专科间发生新的交叉融合,形成新的适宜临床工作范围。但在我们可及的「今生今世」,临床工作可以形成特长,但应以专科为基本范围。
(内容来自:呼吸界)